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研活动 > 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?

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?

2012年12月18日 18:04:55 来源:河曲县实验初中 访问量:484
一个校长的哲学思考——
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?
一、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?
当我在家长会上询问这样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时,总会有人说:“学习呗”。无疑,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。许多人把“学习”理解为作业、考试、分数、升学等等。他们认为,孩子来到学校的唯一目的,在小学就是语文、数学再加上英语都考100分,在中学就是为了升到最好的高中和大学。
最近几年,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,如鸟巢、水立方、国家大剧院等。这些通过面向世界招标而来的独特的建筑物,无一例外的都是外国人的作品。建国以来,我们通过清华、同济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培养了那么多建筑学人才,同样是学设计的,为什么我们的建筑设计不如人家?
我们还会发现,同样一个分数线录取到同一所大学、同一个专业的人,经过4年专业学习,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,有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有的人则业绩平平。同样的学习历程,同样的专业背景,为什么人慢慢地变得不一样起来?答案是:决定一个人成大器的关键因素不是上了什么大学、学了什么专业,而是情感发育的程度。
情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,而情感发育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中小学成长阶段。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指出,“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,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,和他们一起玩,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,等等。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、使他忧伤的、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。”所有,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、课本、作业和考试,还要拥有五彩缤纷、丰富多姿的校园体验活动。因为除了课堂,孩子只有在火热而真实的社会生活、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,才能完成其情感的发育。
我校确定了《学生情感发展课程标准》,其中列出了“健康与安全、整理整顿、经济观念、守时观念、礼仪、自主性、责任感、毅力、创意、情绪的安定、宽容与分享、交际与协助性、公正、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、感恩、环保意识、生命观、劳动、挫折力”等20项一年进行70项校园体验活动。
我的感悟是: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考卷上。
 
二、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
前几天走过省会城市的一道高架桥,看到路边学校的教学楼上写着:“培养好每个孩子,让家长放心,让社会满意”。我想,学校“培养好每个孩子”是对的,但把评价标准定为“让家长放心,让社会满意”就有点问题。
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,这是基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为的。教育是一种良心活,它必须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,按照任的认知规律,精心教书,潜心育人。她不能旁顾,不能低头,评价教育和学校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,就是要看每个孩子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发展,而不是其它。
假如学校仅以家长和社会的眼光和口气行事,并以此为价值取向,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,教师就会成为毁掉孩子的帮凶。例如,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早上睁开眼酒开始看书、学习,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,并且孩子每次考试总得满分或第一名才行。这样的 “放心”、“满意”,我们能够拿来当办学的目标吗?
我的感悟是: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,千万不要东风来了西风倒,西风来了东风倒。
 
三、什么是好课的最高境界
在上世纪90年代,山东十几个校长跑到辽宁盘锦去听魏书生老师的课。
校方恨热情,把他们安排进教室,坐在后面,等着魏老师上课。校长们想,今天终于如愿了,看看魏书生的课有多厉害!上课铃响了,魏老师走进来,一句话没说,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,瞧瞧这个,看看那个,时而嘀咕几声,时而交流几句。校长们沉不住气,跑到跟前去看学生在干什么。学生一边看书、一边讨论,写写画画,一会儿下课铃响了,魏书生悄悄地走出教室,学生还是该干啥就干啥。
回来的路上,校长们悻悻然。有的说:“跑了这么远,啥也没看到。”也有的说:“魏书生一句话也没说,这是什么课?”我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好课啊。”教师在课堂上不讲,这是好课的最高境界!
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,不是熟背、死记别人的思想,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。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,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,创设各类学习情境,让学生个人的新旧知识间产生摩擦,让学生与学生之间、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交换意见的冲动,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。
魏书生老师的,正是这一理论的极好佐证。
我的感悟是:最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是让孩子动手、动眼、动嘴、动脑的学习。
 
四、让学校适应孩子
我们发现,在相当多的学校里,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愉悦和幸福,他们学得很苦、活得很累,甚至厌学。孩子们喜欢求知但不喜欢去学校,喜欢读书但不喜欢上语文课,喜欢探索科学奥秘但不喜欢学数理化,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……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?课堂到底怎么了?
400多年前,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看到大部分穷人的孩子不能上学,发明了“班级授课制”,奠定了今天学校的模式:孩子们来到叫做学校的地方,30到50个孩子集体生活在一个教师里,由教师集中统一授课,实现了使用较少教师即能解决众多孩子就学,为普及大众教育提供了可能。但走到今天的“班级授课制”,在民主主义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。在今天的学校里,实际是让孩子适应学校的,看看学校里成人设计的一切细节、全部的运行方式,都是让孩子无条件服从的:孩子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,不能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教师和教室,不能选择自己游戏的时间和项目……
我们看似日益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,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工具性,当我们把教材、作业、考试等这些用来促进人发展的手段当做教育的目标来追求的时候,最终,孩子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自由。
我的感悟是:让学校适应孩子,而非让孩子适应学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--------摘自山西教育09.3期
 
 
编辑:郝向祯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河曲县实验初级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黄河大街北工农兵剧场东侧 校长:杜彦凯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